海牙当地时间6月26日,“传承与创新—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设计海外展”开幕式在海牙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这是南京艺术学院联合海牙中国文化中心首次在海外举办毕业设计展。
富有仪式感的设计—展览开幕式
此次展览由海牙中国文化中心、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孙蓓、副主任黄宏昌、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健、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庆以及专业教师团队,荷兰著名艺术家伯纳德ˑ希森(Bernard Heesen)、荷兰布艺设计师克里斯蒂ˑ范德哈克(Christie Van der Haak)、荷兰著名外交家和汉学家高罗佩的外孙女、著名设计工作室罗斯加德(Studio Roosegaarde)工作室高级公共关系经理高若兰(Marie-Anne
Souloumiac)、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AE)代表、荷兰CS设计室负责人以及荷兰当地艺术家和观众约70人出席了开幕式。
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孙蓓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是在荷兰首次举办的中国艺术院校设计展,展品代表了中国的当代设计,展现了中国年轻群体对传统和创新的理解,对设计语汇的理解和转化。设计无论是在荷兰,还是在中国都已经是经济文化发展,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表征,希望通过设计搭建中荷文化交流的桥梁;孙蓓对南京艺术学院的领导、南艺布展团队、中荷参展设计师表示感谢。
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健在致辞中对海牙中国文化中心表示感谢,向出席开幕式的中荷嘉宾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办学历史、办学宗旨、学校规模、学科发展现状,并表示希望与海牙中国文化中心加强战略合作,定期举办活动,同时希望与荷兰相关艺术院校及机构展开合作,对接艺术交流项目,建立在展览、展演、研讨、协同创新等多个艺术层面的合作关系。
荷兰著名玻璃艺术家伯纳德ˑ希森在致辞中表示南艺设计学院学生们的作品让人惊叹,希望能与南京艺术学院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
开幕式上,来自荷兰GB舞蹈团的模特们展示了南艺学生们设计的丝巾和首饰,引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南京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引导出席嘉宾参观作品,在场观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传承和创新—中荷设计研讨会
开幕前,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中荷设计研讨会。研讨会上,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周庆以《发展中的南艺设计》为主题,全面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与设计创作,展示了南艺设计不断探索、磨合、研究、反思以及创建输出实验性、研究性、创新性设计思想与设计作品的发展方向。
荷兰著名艺术家,玻璃艺术大师伯纳德ˑ希森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以及对设计的理解,并表示自己的部分作品灵感也来源于中国。
荷兰布艺设计师克里斯蒂ˑ范德哈克展示了她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和美国迈阿密博物馆的展览以及她对纺织品的理解;荷兰知名设计工作室罗斯嘉德高级公关经理高若兰介绍了该工作室的新科技环保创意设计,包括通过自然发光材料令自行车道吸取热能后达到照明作用的“梵高之路”以及雾霾戒指和空气净化塔项目,引导民众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好地还原了设计的人文价值。
研讨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以宽松的形式深入探讨了设计经验、设计理念和设计前沿话题;对于中荷双方相互理解各自的设计思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尽管设计理念不尽相同,但中荷设计家一致认为,传统文化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断的创作思路和源泉。
从东到西—中荷设计联袂展览
此次毕业设计展以“百工”为线索,根据中国传统造物观,提取典型艺术特征,分为“百工之光”之油灯、“百工之巧”之首饰、“百工之美”之纺织三个系列,展示了南京艺术学院最新观念和最新作品。南艺设计学院以中国油灯博物馆藏品为资源,从文化创意、非遗传承、现代设计、新材料等角度,进行了一些列衍生设计与现代照明器具开发设计。首饰设计从现代艺术、雕塑、装置、建筑等造型与构成方式中汲取元素,同时表现出对传统技艺成就的怀念,以独特的形式和语言向传统致敬,创造时尚。纺织设计从中国传统的纺织与印染技术汲取灵感,将历史风格和当代知识并置,进行了再设计,重现纺织之美。
与此同时,海牙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到四位荷兰著名设计师Sander Bokkinga、Ted Noten、Christie van der Haak、Daan Roosegaarde参加展览,分别展出了灯具、首饰和挂毯。荷兰设计大师与中国艺术院校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同时展出,体现了中荷艺术家在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互鉴中融合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