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征集任务 > 歌词歌曲
3000元 普洱市第一中学关于征集校徽、校歌的活动方案通知
0
信息发布:威客码头网    点击次数:10482    更新时间:2020-05-19    截止日期:2020-06-21
校徽、校歌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独特治学精神的外在反映。为培育和弘扬我校人文精神,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打造我校办学特色,学校决定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社会友人开展“校徽、校歌”征集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工作组机构设置
组  长:李卓娟
副组长:赵新祥、黄新荣、徐文辉、贺应彪
成  员:鲁家东、高明星、吕志国、蒋南原、魏子旗、范成贤、何 蕾、李 蕾、李立秋、王自平、李 婷
二、征集内容
1、普洱市第一中学校徽;
2、普洱市第一中学校歌。
三、征集对象
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含离退休教职工),国内外校友和所有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
四、作品要求
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立意高远,富于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能够体现学校和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歌词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朴实自然,简明易记,朗朗上口。能够反映学校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环境、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并富有时代特色。
(2)歌曲要求:气势激昂、节奏轻快、旋律流畅、曲式规整。
(3)校徽要求:包含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内涵。应具有较强视觉感染力,色彩鲜明、构思新颖、有较高的识别度。作品须附有200字左右设计思想和创意的文字说明,简述其构思及象征意义,同时标明比例、字体、色标等。
五、时间安排
1、宣传阶段。(5月4日——5月10日)
利用多种渠道发布校徽、校歌征集活动消息。
2、征集阶段。(5月11日——6月21日)
面向全社会进行校徽、校歌征集。
3、评选阶段(6月22日——7月10日)
征询广大师生的意见,由工作组评选出入围作品及获选作品,并予以公示。
六、评选办法
1、学校组成“校徽、校歌”评选工作组,按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进行评选。
2、评选采用作品登记编号方法,投票时不出现真实姓名,以力求公正公平。投稿者本人也不得泄露信息。最终评审结果揭晓后对应作品编号由校团委公布编号信息。
3、应征作品由校团委汇总整理后交工作组进行初选,确定入围作品。
4、入围作品在学校公众号上公布,供师生评议,广泛征求意见。
5、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评选结果经学校党政联席会审定后公布并给予表彰奖励。
七、投稿方式
1、投稿人将所作作品在A4纸上工整誊写(或打印),并附详细创作说明。
2、来稿请注明“校徽、校歌投稿”字样,纸质稿和电子稿各一份,纸质稿请交至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团委  鲁家东老师,电话:18087720286;电子稿请发至pesyztw@126.com。
3、所有来稿、光盘等恕不退还,请投稿者自留底稿,截稿日期:2020年6月21日。
八、奖励办法
1、教职工员工、校友、社会友人参与活动的,设校徽、校歌(歌词、曲谱)入围奖各3名,奖金500元/名;获选奖各1名,奖金3000元/名。(入围作品与获奖作品不重复设奖)。
2、在校学生设计方案入围及获选的,除获得相应奖金外,操行评定分别加5分、10分。
九、注意事项
1、应征作品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应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校歌和其他音乐作品,不得抄袭。
2、应征作品不得含有任何涉嫌民族歧视、宗教歧视及其他有悖于社会道德的内容。
3、投稿人须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如作品发生知识产权或版权纠纷等,学校有权取消其应征资格,所有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4、凡入围的作品,其著作权、修改权及使用权归学校所有。
5.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普洱市第一中学所有。
普洱市第一中学
2020年5月24日
附件:
普洱市第一中学概况
普洱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72年,前身为思茅地区第二中学。学校位于普洱市思茅区文壁山下,占地260亩。建校以来,经过师生员工四十余年的拼搏,学校快速发展并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脱颖而出,是全市唯一一所云南省一级二等高(完)中,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是云南省7所获此称号的中学之一,是普洱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
一、历史沿革
1972年8月,为解决本地区中学教育资源不足和学生入学难的问题,思茅地委、行署决定开办“思茅地区第二中学”,直属思茅行署教育局。首任校长范天锡、书记侯荣贵秉着“边开课边筹建”的方针,带领广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在原思茅师范足球场借地办学,在一间间茅草房里开启了我校发展的历程。办学初期,学校设置两个高中班,四个初中班。
1982年,地委、行署决定将当时的思茅地区民族中学迁入我校,思茅二中、民中合为一体,形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办学和管理体制。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和行署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迅速上升,办学成效日益凸显,为边疆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受到了当时国家民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3年,思茅民族中学从我校迁出,独立办学。2004年,为充分利用我校的办学优势解决本地区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把我校建设成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的优质学校,地委、行署决定撤销我校初中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我校发展成为高级中学。
2007年,思茅撤地设市,随后又更名为普洱市,我校亦更名为“普洱市第一中学”,直属普洱市教育局。
2019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教育体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恢复了公办初中义务教育办学,学校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本地发展需要,先后开办过“高师预备班”、“少数民族重点高中班”、“宏志班”、“阳光班”等,并与澜沧铅矿联办过高中班,为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校进一步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在市教体局的直接领导下,学校确立了“学生学业水平出众、教师教学业绩出色、校长管理策略出新、学校教学质量出名”的发展思路,努力通过改革创新、不断追求跨越发展。
二、办学条件
1972年,思茅二中创立之初,借地办学,仅有草房八间。“大风起,心担忧。怕狂风,掀房头。草排房,篱笆墙。北风吹,透骨寒”。通过这几句顺口溜,可以感受到当时办学的艰辛。广大师生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之外,每天下午两节课后还自带劳动工具到文壁山下新校址处(现址)参加建校劳动,挖基坑,搬砖块,运沙土。虽然条件艰苦,师资匮乏,但当时的整个校园却书声琅琅,师生们昂扬向上,创业之初的这种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也如血液一样流入了每一个思茅二中人的身躯,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为学校日后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是学校砥砺进取、改革发展的力量之源。搬入新校区之前的这一时期,也被师生们亲切的称为“草棚中学”时期。
1976年,学校正式搬入了位于文壁山下的新校区,全体师生利用学校当时管理的水田、茶山、制茶车间等在课余进行劳动,并将所得收入投入校园的道路和绿化美化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占地面积达到了160亩,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被省教厅评为全省绿化校园甲级学校,并被省政府定为第一批向国外开放的定点校园。对于一个成立不久的学校来说,能够在短时间内克服各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并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彰显了当时思茅二中人不畏艰难、勇于奋进的品质。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如今,学校占地260亩,建筑使用面积72526㎡,校舍面积54536㎡,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教研楼、体育综合馆、室内游泳馆、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标准化篮球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硬件设施齐全,录播室、报告厅、多媒体一体机、计算机教室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办学条件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是思茅区园林式单位、普洱市绿色学校以及云南省绿色学校。
学校坚持并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荣获了“云南省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整个校园呈现出“优美整洁、文明有礼、书香满园”的浓厚氛围。2009年学校获全国文明单位殊荣并保持至今。
   三、师资力量
学校核定编制288人,现有教职工255人,其中,专职教师211人。专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30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云南省功勋教师、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普洱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普洱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一大批业绩突出、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形成了一个具有艰苦奋斗优良品质和富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办学水平
学校立足实际、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学校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全市中学中脱颖而出。学校于1980年被评为本地唯一一所云南省重点中学,1994年评定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1997年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二等完全中学,是普洱市唯一一所一级二等高(完)中。
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保持并不断扩大在全市中学中的领先地位,建校以来,学校有16人考入清华大学,有16人考入北京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进入“985、211”名校和“双一流”大学,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学校狠抓管理、力促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综合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引领学生在刻苦奋斗、努力拼搏中走向更高更广阔的舞台。
0